蚂蚁金服推出“车险分”已与9家险企合作平安未在其中

比车险分究竟能否给车险定价带来突破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跨界者来了,互联网的春风终于吹进了车险行业,保险公司或主动出击,或被动迎战,业务创新都已成不可避免之势.

6月9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关于商业车险费率调整的新方案,按照这份方案,低风险车主的商业车险费最低折扣率从之前的0.4335被进一步下调至0.3825,其用意是“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消费者”.

要说政策踩点的准确性,这一次蚂蚁金服拔得了头筹.在保监会新政公布之前的5月25日,蚂蚁金服推出了一项针对保险公司的新产品――车险分.按照其官方解释,车险分将以蚂蚁金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建模等方面的技术,为保险公司在车险产品上更准确识别客户风险、更合理定价、更高效服务消费者提供依据.打出的口号是“让靠谱的人买车险更便宜”,与政策主张呼应得很好.

好时机不等于好前景

一辆行驶在路上的汽车会不会出险,与车辆本身的运行状况有关,但更重要的因素来自于方向盘后面坐的人,因此,车险的风险定价因素由“从车”(与车相关)信息与“从人”(与人相关)信息两部分组成.由于数据可得性不足,保险公司在给车险定价时更多地是考虑车型、车龄、配置、车辆是否曾经出险等资料,“从人”信息考虑不足.这正是车险分试图切入的市场痛点,通过汇集蚂蚁金服积累的用户画像数据与保险公司积累的车险理赔数据,蚂蚁金服希望能够从人和车两个方面刻画车主的风险状况,为车主打分.得分越高,说明车主出险的可能性越小,相应地,保险公司给出的车险费率也就越低.

车险分的推出,很好地契合了监管机构希望增强车险行业自主定价权的步调.在2015年2月保监会印发《中国保监会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之前,国内车险的最低折扣率为0.7,在低价拼市场的竞争格局中,保险公司基本都是地板价经营,自主定价空间很小.从2015年6月开始,保监会启动了商业车险改革试点,2016年6月改革范围扩大至全国,最低折扣率由0.7下降至0.4335.今年6月保监会推出的第二轮改革,则将最低折扣率进一步下调至0.3825,部分地区甚至低至0.3375.折扣率一降再降,保险公司不可能再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地执行最低费率,尤其是对于目前亏损面达75%的车险行业,更准确地给客户分档定价,高风险客户多收费以覆盖风险,低风险客户少收费以扩展市场,成为必选项.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主任刘峰透露,2015年改革后,各保险公司普遍建立了风险定价模型,对不同风险水平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厘定不同的费率,车险自动定价与核保系统成为保险公司的普遍选择.

在这个当口儿,蚂蚁金服推出了车险分,自然受到保险行业的重视.从车险分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已有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等9家保险公司与蚂蚁金服达成了合作协议.人保财险总核保师兼车险部总经理方仲友认为,“车险分是一个保险精算转型升级的体现,不仅真正把人、车、生活相关的更丰富的数据维度关联起来,最关键的是能把它们组成一个风险包测算出来.”

不过,车险分究竟能否发挥出蚂蚁金服所宣称的作用,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还有待观察.蚂蚁金服积累的数据更多的与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支付信息、信用状况有关,客观上讲,日常活动确实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风险偏好,但可以从多大程度上帮助车险定价,是存在疑问的.车联网大数据服务运营商车保董事长帅勇指出,“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尤其是信用体系更完善的美国,车主的个人信用状况、消费支出等数据只能作为车险定价的补充和关联信息”.在上述国家都是如此,更遑论是在中国这一人均汽车占有率低,驾驶人时常与车主不一致的市场中呢?即便能够准确地为车主的风险定价,也不等于为车辆的风险定价,车险分应用前景不容乐观.

重要的是冲击者来了

既然还存疑,为何有那么多家保险公司积极拥护?恐怕与蚂蚁金服的推广策略有关:车险分在前期是向保险公司免费开放的.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多一个数据来源,可能无益,但肯定不会有害,为了获得这项服务,出来站个台、捧个场,成本是极低的.然而,按照蚂蚁金服的设想,车险分是要统计保险公司所积累的车险理赔数据的,保险公司真的愿意把自己的数据拱手相让吗?这其实就相当于放弃了自主开发车险定价模型的打算.

已经计划引入车险分的保险公司打什么算盘,外界无从得知.目前来看,起码国内财险排名第二位的中国平安 不乐意交出主动权.作为业内公认的最具互联网基因与创新精神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没有出现在车险分“联盟”名单当中.

其实,中国平安早在2016年1月便提出了自己的“一人一车一价”实施方案.彼时中国平安正式对外宣布,将基于旗下“平安好车主”app,建立新定价模型下的ubi车险,根据每一位车主的风险水平制定个性化的车险产品和费率.

所谓ubi,即usage based insurance,ubi保险就是“基于驾驶行为确定保费的保险”,该模式由美汽车保险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在2009年创立,被中国引进是2014年的事情,但在国内一直处于探索阶段,以小型保险公司参与为主.ubi车险的运作逻辑为:车辆是否出险主要取决于驾驶人的驾驶习惯,如果能够实时采集到车辆的驾驶时间、地点、驾驶方式等数据,便能够为车险定价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依据.目前的主流的做法是,在车辆上加装一个车载诊断硬件来搜集保险公司所需要的驾驶信息.

中国平安决定更进一步,不需要安装额外的采集硬件,而是在app内嵌入了一个功能模块,这个模块可以对客户的行驶轨迹和驾驶习惯进行记录,中国平安据此建模,对客户的风险状况进行评值.该公司产险总部个人事业群车险部高级核保经理马晓岗介绍说,这款产品的特点就是成本低,“一台好的车载诊断硬件可能就要几千块钱,现在个人车险保费也就两千块钱,保险公司(把保费收入)全贴进去都不够.在商业化应用中如果不考虑成本是做不成的,这是绕不开的话题”.

成本是节约了,但用车主的手机代替安装在车辆上的信息采集硬件,就产生了一个与车险分相同的困境:当车辆驾驶人与车主不是同一个人时,如何有效评判风险?它又如何实现ubi车险一直以来所宣称的“按行驶里程收费”的理念?

对于中国平安来讲,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可能也并不比蚂蚁金服要少.

总体而言,通过采集更多“从人”信息来提升车险定价的准确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无论是倒向蚂蚁金服的车险分,还是坚持自我创新与突破,保险公司未来的路都还很长.或许,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虽然质疑车险分的实际应用效果,但依然乐见其成的原因.按照帅勇的说法,“这将推动中国车险定价‘从车’到‘从人’的理念普及,也必将是ubi车险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这是中国bat公司推出的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车险创新领域的互联网产品.”凭着蚂蚁金服在其他领域的作为,我们有理由相信,车险分不会止于现状,肯定还有后招.但这对于当下的中国车险市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跨界者来了,互联网的春风终于吹进了车险行业,保险公司或者主动出击,或者被动迎战,业务创新都已成不可避免之势.

蚂蚁金服推出“车险分”已与9家险企合作平安未在其中由亿卡汽车( {$sysdomain )用户xnzfyjs分享,感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