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现代”服装展,用混搭形式回望历史脉络

传统与现代如何互存,如何在艺术馆中展现?2018年2月7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制作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在中华世纪坛揭幕,通过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混搭的效果呈现,回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历史脉络.此次展览首展于北方民族大学,而北京的展出则是全国巡展的第一站.

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意在用创新性方式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对以往少数民族服饰展览的一次颠覆.在内容上由“时间”、“工艺”、“空间”和“交错”四个单元构成;展品上是150余套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各民族制作服装的原料器具,并呈现出新的组合;而在形式上则运用了现代艺术装置的手法,将传统服饰与时尚相混搭.

据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介绍,展览之名《传统@现代》,其中@表示链接与定位,表达展览用“传统”互联“现代”、用“现代”点击“传统”的历史穿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完成一场互读,这是当代社会不可回避的文化课题.”

展览现场,“时间的颜色”艺术装置

新视角回望历史脉络

“少数民族服饰”这一角度如何支撑“传统与现代”这一宏大的概念也成为此次展览值得关注的重点.在“传统@现代”的主题下,此次展览不同于以往以“艺术风格演变”或“考古学线索”进行展示的少数民族服饰展览,而是在人类学视野下,以“时间”、“空间”、“工艺”以及“交错”这样四个全新的角度,去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一单元:时间

这一单元特别强调了服饰上的纹样与现代人精神起源的关系.根据长期的学术研究,策展人认为服饰上的纹样如同用针与线书写的文字,书写着宇宙的起源与祖先的记忆,绘出关于世界的图景,进而发出“认识你自己”的生命呼唤,回答人类终极哲学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民族服饰上的这些文化密码正承载着人所创造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表意象征,使代与代之间、一段历史与另一段历史保持着延续性与同一性,成为我们现代生存的精神出发点与意义资源.

序厅的“时间的颜色”装置,将三面纱网垂浸于还原染料池形态的水池之中,使之随着展期时间的推进,让观众目睹色料慢慢向上渗染的过程.贯穿展场顶层的圆形组成一条长带,取意于裕固族妇女背饰“头面”上象征英雄祖先脊柱的传说.

“传统@现代”服装展,用混搭形式回望历史脉络由亿卡汽车( {$sysdomain )用户13886199311分享,感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