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深圳,“港深学车”解决学车的痛

null

近段时间,驾考政策频繁变动,先是全国范围的科三考试规则变更,一度出现多个考场合格率下降到个位数;随后,杭州下发通知2018年1月1日起,科目二增加“停车取卡”项目;苏州、深圳先后推出“培训资金托管”政策;菏泽扎实执行异地考试工作,完成多批驾驶人异地考试任务……

而深圳,向来就是驾驶培训人数最多,考试积压严重的城市之一,目前驾考市场如何?做为一名驾培从业人士,如何看待和应对驾培市场的变化?做一名学员,如何在风云莫测的市场挑选优秀的培训机构?

带着种种疑惑,记者来到了“港深学车”ceo陈聪的办公室.

驾培市场风起云涌,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近些年,驾培行业的确发生很多变化,一直处于起起落落之中.

首当其冲的,就是供需关系的变化.学车需求经历了一条完美的抛物曲线,从90年代逐步上升,历经十多年,一直到2015年以后,逐步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滑.与此同时,培训的供应能力也是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由于早期驾校属于半垄断性质,并没有市场化解决供求关系,所以驾培市场一直处于供小于求,学员求着学车的状态.近几年,驾培市场逐步市场化,驾驶培训能力迅速扩张,众多资本入场,却马上面临了学车需求下降的情况.

这就是驾培市场目前的悖论.

学车需求到达顶峰,开始下降;培训能力按照学车需求的涨幅来扩张,却发现,培训能力扩张了,需求减少了,一下子,驾培市场迎来了寒冬.

而在2015年,互联网学车的崛起,更是针对驾培市场进行了变革,从价格、培训形态、产业链的重构,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革,全新的噱头和标新立异的互联网概念,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学员的拥护.

可互联网学车毕竟还太年轻,没有深入的扎根到驾培市场里面,虽然有资本的推动,但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培训的痛点和难点.导致今年来,倒闭了几家互联网学车企业.

在这些变革之中,深圳的驾校应该如何应对?

尽管市场变幻莫测,但驾培行业的本质没有改变,只要解决学员的痛点,就会受到学员的追捧.

比如目前深圳的驾培市场,存在的痛点:

一是慢.深圳学车的需求一直都高涨,毕竟这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平均年龄据说只有30岁,都是学车的目标用户,报名学车的需求一直旺盛,深圳的学员每年保持在40万左右,还有很大一部分回老家学车,到异地学车,市场的数据预计在60万以上.

这么旺盛的学车需求,却没有相应匹配的培训能力.深圳的驾考培训能力不足,驾校只有39个,教练车大约6000+,年培训能力大约在35~40万左右.此外,考场也是制约培训的因素之一,深圳多年来的考场只有区区两三个.像襄阳这些三四线城市,考场可以高达数十个;浙江随便一个城市,驾校100+.

这就导致了学员积压.

二是学费高.作为一线城市,深圳的生活成本都较高,学车的费用在全国范围也是名列前三.高昂的学费,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成本,如训练场的成本,动不动就好几十万一百多万的场租,从驾校的角度来看,训练场既是护城河,同时也是负担,如果经营不善,很可能就会被训练场的成本压垮.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实情况,很多训练场,其实是教练员或社会人士投资建设,挂在驾校名下,实际上,这些训练场,驾校对它的管控力度几乎为零,这些训练场也就成为一种公共资源,无论哪个驾校的车辆,只要承担月租,都可以进场练车.

这种训练场的状态,才是最市场化的状态.也只有这种市场,才能杂交出各种互联网学车项目.

三是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深圳的驾培市场多年来都是供不应求,导致学员都是求着练车,教练员的地位一度是“天地君亲师”的现代版,备受尊敬.红包、送礼等各种潜规则横行.

尽管驾培是一种技能的培训,但同时也是一个服务行业,教练员早些年被学员宠爱惯了,到了现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侧重于服务,很多教练员就不适应了.

从年轻一代的角度来看,驾培市场的口碑一直不是很好,服务质量不高.

立足深圳,“港深学车”解决学车的痛由亿卡汽车( {$sysdomain )用户alacoolei分享,感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